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年院史回忆录 >> 正文

特殊年代的科研情结

——忆我省血液专业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我院原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血液科冉家彦教授 冉家彦教授口述 郭琳 整理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8/04/10 16:19:27       浏览次数:次

我自1957年来院工作,参与了医院内科的发展,也为血液内科的创立与成长,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时光流转,但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尤其是回想起上世纪70年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和同仁们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参与相关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我省和我院争得了荣誉,尤为印象深刻,在此简述一二。

参与全国慢性支气管炎防治项目

70年代初,受文革影响,很多科研活动都取消或停止了,我们也刚从朔县迁回太原不久,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依然有机会参与了全国性的医疗科研项目,即1971年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针对“四病”(感冒、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研究,当时山西省重点开展了对慢性支气管炎防治的科学研究,设立了“松塔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项目,张永兴同志是队长,我作为医院内科医生,与杨仲光同志、黄万义同志、马骏蕙同志、陈秀庭同志和北京派来的两名医生一起参与了这一项目,并发表了署名为“山西松塔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小组”的科研论文。

参加全国白血病座谈会

1973年4月,在苏州召开了全国白血病座谈会,主要目的是在提高路线斗争觉悟的基础上,交流对白血病(特别是对急性白血病)治疗的经验,制定今后协作研究规划,并成立区域协作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共计164人。

我和刘澜同志被派到苏州参加了会议,及时了解了肿瘤生长、急性白血病等相关知识的第一手资料和当时较为先进的治疗手段。会后成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区域防治小组,山西省属于东北/华北小组,每个小组按期轮流开会进行学术交流。我作为血液病工作者,能够参加此次全国性会议,参与到东北/华北小组的工作中,感到十分荣幸,铆足了干劲,很希望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为血液病的治疗做些工作,回院后我们马上开展了规范血液病治疗和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新技术新工作,为我省及我院血液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头皮针灸治疗项目当翻译

头皮针灸主要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灸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1976年,经中央部署,山西省开展头皮针灸治疗项目,并计划向国外进行宣传介绍。我因为外语水平较高,被省卫生厅派往北京参加这一项目的翻译工作,圆满完成了上级安排的任务。

说到外语能力强,还要得益于我学生时期的刻苦学习。那个时期湘雅医学院专业课全部是英文教学,一直到大学五年级都是用英文写病历、英文查房,五年的学习生涯为我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突出的英语能力,我不仅完成了上级安排的任务,也多次为来院访问参观的外国专家担任翻译,为医院争得了荣誉。

参与8000多人次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普查

1979年我们接到上级通知,将于第二年(1980年)召开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各单位需提交专业学术论文,论文评审通过的方可参加此次大会。在百废待兴之际,能够有这样参加全国性大会的机会实属难得,大家热情很高,铆足劲头,都希望能获得参会资格。在此背景下,山西省由省卫生厅医政处牵头,处长徐彤斐同志负责领导及组织协调,成立了山西省巨幼贫助作组,我院有四位同志参加,分别是我、刘澜、乔振华和崔月娥,其他成员还有山西省肿瘤医院的王毓銮、运城县医院的曲垣瑞、晋东南地区医院的张斌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的李国璋、临汾地区医院的葛霭芸和太原市中心医院的刘增延,我们于1979年开展了为期一年的8000多人次巨幼细胞性贫血普查。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简称巨幼贫)在山西省发病率较高,1979年5月——1980年5月,我们在山西省城乡四个地区抽样调查了7061人的巨幼贫发病情况,其中男性3165人、女性3896人;农村人口6040人、城市人口1021人;妊娠后期孕妇329人、城市婴幼儿与学龄前儿童169人、城市高中学生523人、农村高中学生1021人、农民5019人。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得数据,我们在这一年时间内,马不停蹄地走访了晋中、晋南、晋东南、晋北等地区,深入临汾、大同、忻州、原平、长治等地及周边县、乡。时间紧、任务重,但大家为了尽快保质保量的完成普查任务,克服了重重困难,当时科研条件十分艰苦,实验过程只有显微镜可以使用,没有其他更先进的仪器设备。比如当时的血常规项目,只能依靠人眼观察红细胞的大小,一些检验指标没有条件做,只能依靠查阅外文书籍,再结合自己临床工作中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即便条件如此简陋,我和全省的同仁依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对8000多人次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普查,最后获得有效病例7061人次。调查结果显示,巨幼贫加上叶酸、B12缺乏的患者共1707例,占调查人数的24.0%,表明这类疾病在我省发病率还是较高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撰写了署名为“山西省巨幼贫助作组”的《山西省7061例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调查报告》论文,并提交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篇凝聚了大家心血的论文被收录在了《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血液病部分的第一篇!并被收录进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出版的《山西省优秀学术论文目录(一九八○年)》二等论文中。

我们的学术成果能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肯定,一方面要归功于大家克服重重困难,深入一线调研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另一方面也要得益于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外资料,了解了当时国际上最新的理论成果。还记得当时查阅外文资料,要去外文书店,凭身份证件、介绍信从旁边一个小门进去,才能看到一些外文影印资料。很有缘分的是,四年后我查阅资料中的作者成为了我在美国读书期间的导师,他的夫人也成为了我的好朋友。我的导师用自身做实验,研究叶酸缺乏对人体的改变,而1979年的我正是根据他的这一研究结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和同仁进行认真的普查调研后,得出了论文中的结论,得到全国内科学术会议的认可,并得到全国血液病专家的认可!

1980年,我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灵非同志被派往参加了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并由我在大会上宣读论文。大会成立了全国内科委员会,下设血液、消化、心血管等若干小组,我被推选为山西省血液病小组组长,并成为第一至第三届内科学术委员会委员,由此奠定了我院在血液病方面的专业地位,也为医院争得了荣誉。

科研成绩显著

我亲历并参与了我省、我院血液专业的发展,是山西省血液专业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之一。工作期间,我多次主持领导全省有关科研课题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如1986年和1989年我参加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学研究所发起的全国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因素调查,我主持了山西部分的普查,该项目获得199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撰有《山西省7061人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调查》、《山西健康老年人及老年癌症患者的叶酸状况》、《营养性巨幼贫临床分析585例》、《山西省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与食道癌发病的关系、叶酸及B12可使食管上皮异常增生好转》等论文,其中《营养性巨幼骨髓红系超微结构》获1983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主编的《实用血液病手册》于1986年由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获山西省医药卫生科技著作二等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被列入美国名人传记研究院及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录,并于1995年获得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特殊嘉奖。

在众多荣誉与奖项中,最让我感到自豪的一是在1999年出版的《中华内科学》一书中,我撰写了“造血系统疾病”这一篇中的第六章:巨幼细胞贫血。《中华内科学》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临床系列名著”中的首部大型参考书,由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同志主编,相当于中国版的《西塞尔内科学》。本书由全国389位知名专家、教授参与编著,这些作者是当时来自我国63所高等医学院校或研究所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和知名教授,我有幸成为了山西省唯一一位参与编写者,肯定了我在国内、省内的学术权威地位;二是2001年由血液学创始人和奠基人邓家栋教授主编的《临床血液学》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是我国血液学的权威著作之一。本书由80多位我国血液学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专家参加编写,我撰写了其中“红细胞及其疾病”一篇中第二十二章:巨幼细胞贫血,也是当时山西省唯一的一位参与编写者。

采访后记

参加工作以后,越来越觉得能和一位有智慧的老者聊天,是件特别幸福的事情,很荣幸,借这次筹备院庆活动,我可以有机会接触了解到一些有智慧、有学识、有丰富人生阅历的老教授、老专家,而冉家彦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历史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都说往事如烟,如果老人不说,你很难有机会知道眼前这位和蔼朴素的老人有那么多的经历与故事:年少求学,见过闻一多,拜访过张伯苓;小小的女孩子,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鼎鼎有名的西南联大附中;勤工俭学,高中时就当家教赚学费,毕业时获得保送名额,在动乱年代选择了学医之路,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入湘雅医学院;对家庭的奉献,为了照顾工作调动的丈夫千里迢迢从同济医科大学调来到山西工作;70年代下乡,学会走山路防狼,学会捉虱子,冒着生命危险趟过齐腰深的湍急河流去为病人看病。这些经历的细节,这些比小说还精彩的故事,就这样在采访间隙老人和我云淡风轻的聊天中鲜活的展现在了眼前。

每次去采访,冉教授总要热情的给我准备零食、水果,采访完总要送到门口,看我下楼,才慢慢关上门。我们的采访大部分时间都在说学术、科研,看到我记录的文稿中用了一些譬如“突出”、“出色”的字眼,冉教授都会说不要这样写,言过其实了……每次一边采访,冉教授一边还要亲自照顾身体不太好的丈夫张绪教授,即便腿脚已不是很灵活,依然亲自为丈夫量血压、洗水果,耐心的叮嘱吃药、喝水,细心照顾着丈夫生活的方方面面。

敬佩,这是我在完成此次采访工作后最深切的感触。一位生于动乱年代的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学问,开创事业,将自己的青春与智慧奉献给医疗事业,奉献给血液病学的发展。而在生活中,却又是一位谦虚朴素、为人和善的老人,一位温柔体贴,努力照顾家庭的妻子。我想,从冉教授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学者的素养,看到了一位经历过岁月洗礼的优秀女性所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官方微信

  • 主办单位名称: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备案号: 晋ICP备12002983号  邮编:030001

  •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151号

  • 医院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