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院楷模|马景昆:为我省骨科专业创业奠基的医学大家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文字整理:郭琳       编辑:王晔华(宣传部)       时间:2023/10/08 16:56:49       浏览次数:次

马景昆(1920.11—2009.02)河北省行唐县人,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曾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外科主任、骨科主任、副院长、山西省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等职。兼任中国残疾人协会全国委员会理事,山西省骨科学会主任委员。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骨科专业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是山西省骨科专业奠基人与学科带头人,我国脊柱外科专家之一。50年代创建骨科专业,主持举办全国骨科进修班8期。在中华外科、骨科杂志发表论文13篇,撰有《颅环牵引及局麻后路手术治疗脊柱侧凸后路器械手术的远期随访》等。主持《颅环牵引之研制与临床应用》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1989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带蒂大网膜移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与应用》获山西省199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1976年至1978年参加山西省首批援非医疗队,获外经部援外先进工作者称号。

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前夕,在北京开设医院治病救人的年轻人马景昆,接受了山西省人民政府招聘人才的请求,毅然关闭了一手创办的心爱医院,只身来到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支援山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他被分配到外科工作,后又专门从事骨科专业,凭着对医学事业的挚爱和满腔热情,大胆创新,开展了许多新手术、新项目,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他致力于骨科专业的发展,开设病房、开展技术、培养人才,使作为我省骨科发源地的山医大二院骨科专业,始终保持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他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二院乃至山西骨科医学事业,是我省骨科专业的奠基人之一。

乐此不疲治病救人济苍生

初来二院外科,马景昆憋着一股劲苦练基本功,虚心向同事们学习,很快便掌握了各种手术基本技能。当时医院是大外科建制,骨科、普外、胸科、泌尿外科都在一起。在时任科主任徐秉正的支持下,富于创新精神的马景昆在“外科”这张空白的图纸上画起了最美的图画。在同事们的配合下,他开展了许多当时填补省内空白的新手术,包括阑尾切除、疝气治疗、肠梗阻切除、胃切除、胆囊切除、肾切除、肺叶切除、二尖瓣交界分离、泌尿外科手术等,为大批患者解除了痛苦。在当时,马景昆被誉为外科专业的“多面手”,哪个专业的手术他都能做。

1958年,按照医院和科室安排,马景昆赴天津医院参加全国骨科学习班,进修学习近一年。在那里,他师从于中国最早的著名骨科专家方先之先生,学到许多当时国内先进的骨科治疗技术。回来后,在他的主持下,医院设立了专门的骨科病房,配备的人员还有包尚恕、刘蔚民、张保和、刘维、韦少亭等。骨科病房的设立,是山医大二院骨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标志着二院骨科专业的正式成立。

马景昆作为骨科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永远有股开拓进取、大胆心细、永不服输的精神。他对新生事物非常敏感,白天出门诊看病人、手术、查房、带学生,晚上回到家就看专业书籍和学术杂志,紧跟国际国内学术潮头。只要国内哪家医院已开展什么新工作、新项目,他便立即找来相关资料认真研究,并在临床上探索应用。60年代初,在他的带领下,骨科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断肢再植手术,同时开展的还有脊柱手术、骨结核手术、关节结核手术等。当时他和二院骨科的名气就在省内大振,许多患者慕名前来手术,以良好的效果满意而归。省内的山医大一院、省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一碰到疑难病例和复杂手术,都要请他前去会诊,他总是不计报酬,欣然前往,不仅为患者解除了病痛,还把专业技术传给了兄弟医院。一天晚上11点多钟,山医大一院急诊科接到一位矿机厂工人,因操作不慎被机器割断了右脚,一时不知所措,就请马主任会诊。正在家里翻阅资料,考虑明日几台手术解剖结构的马景昆,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一院急诊室,经仔细检查病人后,发现断足创面比较整齐,当即拍板为患者进行断肢再植手术。马景昆在一院医生的配合下,历经五六个小时,成功为病人施行了右脚断肢再植手术。术后患者血运良好,右脚保住了,为日后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病人和家属都很感激。当他们出院后专程带着贵重礼品来二院感谢马景昆时,却被马主任拒绝了。他将患者堵在家门口,仔细叮嘱患者注意功能锻炼,有事就到医院来找。

1969年冬,响应祖国备战号召,山医大二院搬迁到朔县农校。马景昆也随队去了一年多时间。在那里,他以高超的技术和良好的医德,为无数当地百姓解除了病痛。一个寒冬的夜晚,县医院来电话说有位摔倒骨折的病人,可能需要手术,一时处理不了,请马景昆前往会诊。正在土炕油灯下看书的马景昆立即穿好衣服,拿着手电筒,顶风雪、冒严寒,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县医院。他仔细检查病人后,认为没有必要手术,让医生找来几个竹板,为患者进行了捆绑固定,结果患者回去两个多月就完全长好了。一次,一位农民耕地过程中不慎使右腿关节移位,来到县医院后医生说本院处理不了,建议去大医院做手术,或者先到驻扎当地农校的山医大二院看能否治疗?于是病人坐着驴车赶到朔县农校的二院。马景昆热情接待了患者,用手法复位为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立马右腿关节活动自如,当即便能下地走路。结果患者是乘着驴车辗转看病来的,回去却是自己走着到家的。就这样,马景昆的高超技术在当地一传十,十传百,找他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

开展工作一心赴救为病人

70年代初,朔州医院回迁本院后,马景昆随队回到位于太原市五一路的山医大二院,任外科主任兼骨科专业组主任。回到心爱的工作岗位后,直到1985年退休,他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国际国内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人才培养、新工作开展、学科建设和服务病人上来。1978年骨科从外科专业分出后,为适应形势需要,及早设立手外科专业,他说服医院领导,先后派刘蔚民和高富贵同志去北京积水潭进修,师从于该院院长、中科院院长王淑寰教授,学习手外科先进技术。在他的主持下,骨科在70年代后期以来就系统地开展了显微手外科技术,成功进行了多例断指断肢再植手术;80年代初购买回仪器,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气囊取栓术治疗动静脉栓塞坏死;创造性地采用颅环骨盆牵引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1983年的一天,应县南河种公社16岁的男孩王天计,因特发性脊柱侧弯无法站立,家人四处求医未果。一个偶然机会听说山医大二院能治这种病,于是用包装箱的硬纸板抬着孩子前往。门诊骨科医生看过后觉得脊柱畸形严重,矫正难度大,且有生命危险,拒绝手术治疗。已灰心的患者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联系到马景昆。当时马主任正作为省政协委员参加省里的政协会议,听说情况后,晚上赶回医院,详细为孩子作了全面检查。如此严重的脊柱侧弯,马景昆先前也没治过,在风险面前,他澳门金沙城中心赌场考虑的是孩子的生命和前程,毅然决定收下了患者。他把手术的利弊给孩子父亲交代清楚后,大胆地为患者进行了颅环牵引支撑治疗,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矫治,孩子侧弯的脊柱纠正了百分之七八十,个子也比先前增高了几十厘米,不仅挽救了患者生命,也开启了患者崭新的生命历程。先前患者无法站立和行走,术后不仅能和正常人一样行走,还能干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是马景昆采用新技术治愈患者的病例之一,还有无数患儿在他的妙手下重获新生。多年后当马景昆随访这位病人时,正在打台球的他一见面就下跪,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和家人对马景昆的真诚感谢。

1975年,马景昆按照组织安排,参加了山西省卫生系统首批援非医疗队,地点是距喀麦隆首都25公里的姆巴尔尤州医院。医疗队长是朱锦忠、副队长孙建成,秘书为山医大二院放射科常剑虹。刚到受援点上,医疗队每个队员除两套白衣、一个听诊器和血压计外,什么也没有。由于缺乏药品、器械,工作难以开展,当地群众对医疗队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后经过赤道几内亚、刚果等兄弟省份医疗队的支持,医疗队逐渐获得大批医疗物资、药品和成套设备器械,工作就慢慢开展起来了。马景昆不仅开展了各种骨科手术,其它普外、泌外、妇产科等手术,因人手少他都上台做,医疗队都知道他是队里技术最全面的外科医生。随着各种医疗工作的开展,医院门庭若市,百姓对医疗队的怀疑解除了,马景昆和队员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一流的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大批患者去病除疾。一次,医院来了一位巨大乳房症患者,马景昆配合外科医生闫宗泽,成功为患者切除了一侧重达20斤的乳房,使患者能够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马景昆和医疗队同仁的医德医术在非洲人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多年后,喀麦隆一位副总理还因胆结石症频繁发作,专程赶来中国,请当年为他看过病的马景昆为其手术。为此,山医大二院按上级安排,专门设立了单间病房,由马景昆顺利为其实施了手术。马景昆还专门在自己家里招待这位远方朋友吃了顿饭。援非回来后,马景昆分别被省政府、外经部表彰为援外医疗队模范队员、援外医疗工作先进工作者。

(校对:高志国 吴梦越)

(编审:王红)

官方微信

  • 主办单位名称: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备案号: 晋ICP备12002983号  邮编:030001

  •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151号

  • 医院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